一、禀承家学,博采众长
周仲瑛教授(以下称周老)祖籍浙江慈溪,1928年出生于江苏如东,家世业医。父亲周筱斋老先生早年以擅长治疗痢疾、疟疾、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闻名乡里,曾创青蒿白薇汤治疗恶性疟疾,疗效斐然,解放后被首批聘于南京中医学院任教,是全国著-名老中医之一。因此,周老幼承家训,耳濡目染,自然走上学习中医之路。尚在年少之际,周老每天都要跟随父亲出诊临证,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、医道,从《黄帝内经》等四大经典到《药性赋》,从金元各家到温病学派,多数内容都是在能够背诵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。这样边读书边临证,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,从那时起周老就开始痴迷于中医。
1946年,周老放弃正在独立开业的门诊,考入“上海新中国医学院”的中医师进修班。当时上海著-名老中医章次公、朱鹤皋、蒋文芳等都亲自授课或临床带教,进一步扎实了中医经典与临床功底,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,思路更加开阔。一年后,周老回乡再次独立开诊,不久就名震乡里。
1955年,周老听说“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”(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)招收学员,又再次放弃收入颇丰的“瑛民诊所”工作,以优异的成绩第一批考入该校学习,在当时的吕炳奎厅长、曹鸣高老中医等多位名师的指点下,广览博取,钩沉发微,医术精进,半年后尚未毕业就进入附属医院——江苏省中医院进行临床和教学工作, 1982年起出任该院副院长,1983年又被调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。
二、术道并茂,济世救人
周老常说: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,祛病健身是人的基本需求,只有临床效果好才能证明中医的宝贵。基于这一理念,周老数年来不断寻求中医临床上的突破。他认为,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医发展史是一部认识和治疗急症的历史,中医对急重症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。
从医60多年来,在中医内科领域,尤其对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研究方面,周老为攻克中医内科急难重症倾注了大量精力,孜孜不倦地为中医内科急症医学科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奠基工作,首批创建”中医急难病学科”,取得辉煌成果。对急难重症患者,周老不仅造诣精深,而且临证有胆有识,屡起沉疴,许多佳话至今令人称道。1998年8月26日,学校有位女大学生,因“发热、咳嗽、胸痛”于入住某省级西医院,入院诊断为“重症肺炎、胸膜炎”,先后用数十种抗生素及多种支持疗法,患者仍然持续发热,并出现呼吸困难,胸片见“右侧气胸、双侧胸腔积液”,血培养示“金葡菌和霉菌生长”。至9月30日开始出现“中毒性休克,多脏器衰竭”。当时的医院和家属本着“死马当着活马医”的心态,提出请中医会诊。学校领导首先想到的是请周老出山。患者此时表现为高热、神昏、痉厥、喘脱等多症相叠,病情极为凶险。周老临危不惧,准确辨证为“痰热壅盛、闭塞肺气、内陷心包,引动肝风、伤阴耗气,而致内闭外脱”,治以扶正固脱、清化痰热、平肝熄风、开窍醒神等数法复合并投、协同增效。同时使用中医急救药如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、羚羊粉、猴枣散等,继之予清化、固脱、开窍、熄风诸法并用,危候基本缓解,窍机渐开,脱象得固。一周后邪热之势渐缓,身热渐平,神志已清。遂在原方中减去大队清热之品,加重平肝熄风、清化痰热、补益气阴之力,最后病情继续稳步好转,并最后得以康复。作者向周老谈起这件事时,周老体会到:“越是急危重症,越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,我们并不排除西医疗法的作用,但不能轻视我们自身的优势”。
弟子搜集整理了周老经治的近五万份的临证医案中发现,周老治疗所涉及的病种200余种,其中,具有显著有效的病案除了各种常见病、多发病以外,还包括脑瘤等多种肿瘤中晚期、肝病、肾病、风湿免疫性疾病、顽固性哮喘、难治性皮肤病等,涉及面相当广泛,所用处方则以“复法大方”为显著特点。
周老临证,总是详察病情,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,审证求机,知常达变。对有些患者的诊疗时间往往超过半小时,在反复揣摩、斟酌之后,方才仔细处方用药。如今,为使国内外广大疑难病证患者得到就医机会,不辞辛劳,总是尽量满足患者要求,仍然不顾八旬高龄,无论寒冬酷暑,常年坚持每周5次坐诊,上午的门诊往往需要延时到下午两点后才能下班,周老稍作闭目养神,下午三点总会准时来到办公室,继续精神矍烁的忘我工作。
三、教书育人,桃李满林
周老从1957年就开始涉足中医教育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二版《中医内科学》教材就是以周老等一批老专家的讲稿为蓝本而成,到上世纪80年代担任全国统编五版《中医内科学》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的副主编,以及2001年担任新世纪《中医内科学》教材七版的主编等,可以说,五十多年来的中医高等教育,无不渗透着周老的心血,周老的许多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都无私的写进教材。
在1983年到1991年,在周老出任南京中医学院(已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)院长期间,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办学方向,这期间是该校建校以来最值得自豪的一段光辉历程:教学成果、科研成果、学科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,硕士生、博士生等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,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中医人才,带动了对一批老教授的经验传承,对《中华本草》、《中医方剂大词典》等巨著的问世,倾注大量心血。
周老尤其重视中医学科建设,对于中医内科学事业的发展,倡导必须自我探索、自主创新。先后创建了内科学总论——辨证论治纲要,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、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,为临床专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途径。周老认为:“教材对中医内科疾病发生发展、转归预后等演变过程机理的描述,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,成为最能反映辨证论治特色的一门课程,因此,是中医临床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”。
坚持中医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是周老一贯坚持的原则。比如,在中医病名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上,周老认为要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主体,联系西医相关疾病,而不能用西医病名替代,这样才能反映出中医内科辨证论治——证因脉治,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。
关于如何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,周老认为,在周老看来,书本知识终究是规范的东西,要把知识理论转化成指导和提高临床实践的技能,老师要花功夫,不能照本宣读,要充实教师的见解、经验、体会和一些实例加以启发。比如对一个疾病,讲授时可以分成虚证、实证、寒证、热证,到临床则多是寒热错杂,虚实相兼,或多脏同病,这些问题在第一轮规范性本科教学阶段当中难以说清。为此,要体现出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不同层次的教育过程,还包括研修教育、进修教育,逐渐深化提高。每个阶段的教师都要根据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,使得学生融会贯通,这个磨合的过程重要的是强化理论基本功和临床技巧。
周老作为一位优秀的中医药学教育家。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,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,2008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。多年承担本科课堂系统教学及临床带教,亲自培养出硕士13名、博士27名、博士后2名、访问学者2名、国家指定学术继承人6名,以及近年来仍在临床第一线指导再传弟子60余名,他们均已成为有关医院、科研院校的骨干。
由周老任主编、副主编的内科学教材、著作28部,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。其中的临床经验、学术观点,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诊疗,而且被多部学术专著所引用,影响巨大。
四、海纳百川,厚积薄发
周老是一位中医理论功底深厚、善于思考、精于思辩、勇于创新的中医大家,“师古而不泥古”,在学说上主张不执一家之说,善于综合应用各家学说之长,从应用中求发展,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。
长期以来,周老不仅在临床、教学和科研均有精深的造诣和突出贡献,取得了丰硕成果,更是一位善于思考、精于思辨、善于创新的中医内科学家。周老临证,特别精于辨证论治的灵活性,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,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,是通向论治的桥梁,曾创造性地提出:“审证求机、辨证五性、知常达变、复合施治”诸论,首创“第二病因说”、“瘀热相搏论”、“湿热瘀毒说”、“癌毒病因说”、“伏毒学说”、等多种学说,擅长从“风痰瘀热毒虚”、采用“复法大方”治疗难症顽疾。由先生任主编、副主编的内科学教材、著作27部,其中任副主编的教学参考丛书《中医内科学》,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。他还在国家-级、部、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。这些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,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诊疗,而且被多部学术专著所引用,影响颇大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流行性出血热肆虐整个欧亚大陆,其中我国是发病最多、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,全国除青海省外,无一幸免。在当年举国恐慌、人人为之色变的情况下,周老身先士卒,深入疫区,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,率先在国内提出该病“病理中心在气营,重点在营血”的全新论点,并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三毒”(热毒、瘀毒、水毒)学说;同时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,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,充分发挥了中医辨治急重症的优势,使野鼠型出血热患者病死率从当时7.66%,降至1.11%。研究获1988年度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,并送往前苏联代表我国出血热中医治疗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,同时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~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。这是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典型范例之一。
在此基础上,在对乙脑、腮脑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中,首次提出“到气就可气营两清”新理论,研制清气凉营注射液被列入国家科委引导项目;针对急性休克研制的三种制剂被列入21世纪全国中医院急诊室必备制剂;对血证之瘀热血溢证、重症肝炎之瘀热发黄证、出血性中风之瘀热阻窍证等急难病证进行了系列研究,形成“瘀热”病机学说,目前国家已将此创新理论列入973计划研究内容。
周老在内科领域中重点关注两个大问题:一是中医急诊学科,认为对急症病的研究是补中医之短。面对临床需要,以出血热研究为契机,开展了一系列急性病的研究,包括休克、出血、肾衰,重症肝炎等,形成系列研究,编写了《中医内科急症学》教材;另一个是疑难病证,这可以扬中医之长。包括在内科领域有优势和特色的,而西医诊断不明,或者是西医未能解决的疑难病证问题,如肿瘤、原因不明的发热、亚健康等。
在2003年那场肆虐全国的“非典”的战役中,不仅周老应邀参加远程会诊,参与制订救治方案。远在北京的仝小林博士和广东的林琳主任等两位得意门生也都在“非典”第一线作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,受到国家的表彰。
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发生了8.0级的强烈地震,全国人民立即投入到支援灾区的运动中。已经80岁高龄的周仲瑛以其丰富的阅历,意识到震后疫病流行的可能。经过深思熟虑,周仲瑛提笔写下了这样两个“防疫化浊方”,主要用于防治秽浊伤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感染,表现为头目昏沉、胸闷呕恶、腹泻等症者。根据其药方,南京中医药大学迅速配制了6000服颗粒剂,随校医疗队紧急送往灾区。“这两个方药既可以预防,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”周仲瑛解释说:“身体健康的人,服用一些可以起到预防作用;已经出现症状的人服用,则有治疗效果。”
防疫推荐方的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媒体。当问及为何要将这么珍贵的配方公开时,周仲瑛说:“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,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;说不珍贵也不珍贵,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!”
曾有位不仅患有精神分裂症,而且还患有严重牛皮癣的患者,西医已无良方可治之际,周老依据瘀热病机学说,采用凉血化瘀为主治疗,使西医认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病同时得到有效控制,令人称奇!类似例子,数不胜数。
周老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和教学工作中,积极潜心进行中医科学研究,并使之相得益彰。在科研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临床实践为基础,在大量临床经验中找出病证的病理特点、诊治规律,进行辨证立法、制方选药,作为课题研究设计的基础。周老常以座右铭自勉:“古为今用,根深则叶茂;西为中用,老干发新芽;知常达变,法外求法臻化境;学以致用,实践创新绽奇葩”。这是周老半个多世纪以来,执着地在祖国医药学领域内,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切身心得,也是他长期治学思想的概括,由衷地抒发了他献身于祖国医药事业的满腔热忱!
五、医德高尚,宽厚待人
周仲瑛教授临床工作中,数十年如一日,救死扶伤,屡起沉疴,不论风雨寒暑,不辞劳苦,有求必应,深受病人爱戴,具有极高的医德修养。
由于显著的临床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,每周上六次门诊,每次都要诊治40余号患者。对待病人不分高低贵贱,无论是平民百姓,还是政界要人、学术名流,他都一视同仁,按号排队;诊治时耐心细致,绝不敷衍。遇有农村患者,述症用方言土语,听不明白时,他都耐心询问,诱导患者慢慢讲述;遇到远程赶来而挂不上号的外地患者,不管时间多晚,身心多忙多累,他也都给予加号,认真诊治。跟周仲瑛抄方的学生,深切地领会了大医精诚的真实含义!
周仲瑛带教学生从不保守。他常说,医学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,多一个人掌握了医术,就会有一批人因此受益。在他的门诊,除了自己的硕士生、博士生,经常还有慕名而来的本科生、进修生、留学生前来学习、抄方。一位身患重症的患者,经调治康复后,对周仲瑛说:“一定要把您的医术传下去,教给子女,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啊!”周仲瑛笑着回答:“传给学生也是一样的!”门诊时,一有机会,他就会讲述辨证思路,分析病机治法,讲解具体方药。特别对是一些几代传下来的、既符合医理又行之有效的单验方,他都会重点说明,甚至还会提问,检验学生是否用心学习,是否已经掌握。
生活中的周仲瑛是非常谦和的。和他一起进餐或闲聊,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候!此时,他总是和善地望着大家,谈天说地,还时不时幽它一默。胆子大的学生这时就会跟他开玩笑,说他是“长生果”、“开心果”。师生在一起,完全没有拘束,就像一家人一样,气氛和谐,其乐融融。
周仲瑛生活俭朴,不追求物质享受,唯以读书为平生最-好。其实,研读医书,不仅是他的兴趣爱好,也是他的养生秘诀!沉浸于充满墨香的古籍之中,与先贤智者进行心灵的沟通、思想的交流,灵感的火花时时被激发出来。孔子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!”体现在周仲瑛身上,就是他将读书悟到的知识不断应用于临床,又不断得到良好效果的验证,能不高兴吗?这就是他独特的学乐养生真法!闲暇时,出道的弟子登门拜访,也往往是他最高兴的时候。学生的近况如何,有何新的感悟,有没有不顺心的事,师生之间常常一聊就是半天。
六、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
周老对振兴中医的期待从未停止过。至今年逾八旬,仍在悉心关注着未来中医发展的命运,除了大量繁重的门诊医疗工作外,还常年坚持指导带教年轻一辈中医,每天下午都要在办公室与年轻人交流,指导临床和科研思路,积极指导弟子进行国家97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-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。
周老有一个心愿:“今后应构建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新体系,才能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创新,应对未来各种急难病证的挑战”。
面对多年来关于中西医之争的声音和中医阵地出现萎缩的客观事实,许多年轻人常常感到困惑不已。周老寄语后学:“学有专攻,各行其道,取长补短,互相借鉴”,中西医不是替代关系,更不是从属关系,要“源于中医,衷中参西,继承发展,回归中医”,而不是在接受西医知识之后,自我否定,自我萎缩,放弃自主就会迷失方向。周老强调今后应大力解决中医自身队伍这一核心问题,希望我们下一代、二代、三代从事中医事业者,要能自信、自强,要乐业敬业,要有牢固的专业思想,鼓励年轻人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中域教育在线客服罗老师
添加微信,开启视频聊天,可以让您直观的对我们中域教育的服务做了解。
添加微信,您可以随时了解我们中域教育的课程服务信息。
添加微信,您遇到疑问,可以有个人帮助您一起解决问题。
如果您对我的工作不满意,也可以随时删除好友。
期待与您的每一次相遇,中域教育助您考试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