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15315322952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课程动态 > 知识分享

醒醒!鼓吹AI取代中医的人根本不懂:AI永远学不会人味!

日期:2025-02-28 来源:中域教育 阅读:630

谁能想到,*不容易被AI取代的医学领域,如今正在被AI疯狂入侵!


前有大量网友在DeepSeek上寻医问药,称其诊断准确度、药方合理程度不亚于主治医师。


图片


后有AI中医机器人横空出世,面诊、舌诊、脉诊、问诊一步到位,老中医二十分钟看一个病号,机器人一分钟看二十个!


微信图片_20250228102642.jpg


如今,就连医院都被AI平替了!上海近日上线了首家AI医院,42位AI医生24小时在线,覆盖内、外、五官、妇科、儿科、中医、心理等几乎全部科室和300多种疾病,完完全全的智能看诊。


图片


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:


北京某智能医馆的中医AI机器人日接诊300人,而隔壁老中医诊所门可罗雀,“悬壶济世”的招牌在风中孤单飘摇;


“AI医学技术”专业成了爆款热门,传统中医专业高居冷门榜榜首,堪比当年一个系仅一根独苗的考古学……


当AI以“精准高效”之名攻城略地,人们开始思索:未来给我们把脉开方的会是算法,还是那双温热的手?


图片


而我们必须清醒:有些领域,算法每前进一步,都是在践踏人性的底线!以医疗为代表的民生行业尤其如此!


如果让我来回答,AI会将来会大面积取代人工医疗,尤其是中医吗?


我的答案是:不会!现在不会,将来不会,永远不会!







为何AI永远取代不了“活生生的人”?





1、“望闻问切”背后的“人味”,AI学不会

“姑娘,你这不是胃病,是长期焦虑伤了肝气。”70岁的老中医三指搭脉,一句话让奔波三年的患者泪如雨下。这样的场景,在AI诊疗室里只会变成:“根据3872份病例比对,您有73.5%概率患功能性消化不良。”

图片

中医讲究“望闻问切”,看的不仅是病症,更是藏在脉象里的悲喜人生。当AI用0.1秒完成十万份病历分析时,它永远不会知道:那位总说胃疼的阿姨,其实是独居空巢的孤独作祟;那个反复发烧的留守儿童,需要的是父母常在身边的陪伴。

AI能分析舌苔厚薄,但无法通晓人心,看不透强颜欢笑下,普通人的悲喜。

2、医患信任:算法算不出“生死相托”的情义

Part1.

临终关怀病房,*终末期患者颤抖着抓住医生的手,瞪大的双眼仿佛诉说着疼痛和恐惧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8102709.jpg

“刚才和你的亲人沟通过了,如果实在疼得厉害,我们有办法解决。”医生轻轻抚抚摸着患者的双手:“我们会给你输点液体,让你舒舒服服地进入长睡眠状态,可以么?”

患者严重泛起一丝亮光,努力点了点头。

“还有要向儿女交代的事情吗?”医生俯下身子轻声问道。

患者轻轻摇头。

“好,再坚持一下,很快咱就不痛了……”

Part2.

“用力!加油!再坚持一下!”

当顺产宝妈第十次用力时,胎儿的头部依然未能露出。

“医生我撑不住了……”产妇绝望地哀嚎着,泪水混合着汗珠大颗落下。

图片

“别怕,有我们呢!”

一位助产士紧握产妇的手,另一位轻轻拭去产妇额头上的汗珠和眼角的泪花。

“加油!再来一次!你已经很棒了!再坚持一下!好!孩子的脑袋出来了……”

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,新生命顺利诞生,产妇安然无恙。

你看,这些承载人类*深层情感联结的瞬间,冷冰冰的代码如何替代?在病人*绝望、*痛苦的时候,难道要用人工智能组织的一堆“正确的废话”,来送上苍白无力的安慰?

图片






AI解不开五千年中医药的“文化密码”





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、针灸的“得气”感应,这些凝结着东方智慧的经验哲学,绝非大数据模型能够参透。

屠呦呦团队从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中,发掘出了青蒿素,并回归古籍中的“绞汁服用”,突破了提取瓶颈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8102738.jpg

而下一个能冲击诺奖的发现,三氧化二砷调理M3型白血病,也是出自中医的智慧宝库!

国内的中医血液病专家——黄世林教授,想要学习如何调理白血病,遍查古籍,发现古人用的药方是雄黄和砒霜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8102742.jpg
黄世林教授

但是因为这两个药物都有剧毒,于是他想办法给药剂减毒,不用砒霜,只用雄黄,但后果就是药效的降低。那如何增效呢?黄教授再次查阅大量文献,发现宋朝就出现了白血病的调理方法,他们用的是青黛,但是青黛也需要减毒,于是他多方筛选药物,*只留下了四味药:雄黄、丹参、太子参和青黛。

这四味药通过组合,就成为了白血病“必杀”药——复方黄黛片。

有了这个药,M3型白血病就基本被攻克了!

AI的优势,是通过大量喂数据、喂资料,然后归纳总结,拿来就用,就像是考前临阵磨枪、记忆力超强的懒学霸,但你不能指望它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。打个比方,就连目前*基本的“千人千方”,根据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药量的加减、药方的删减,AI都无法胜任。一旦给你开错了药方,吃出了问题,你找谁追责?!

更别提社会和科技的真正进步,我们文明的火种,只能靠人类的不断探索,代代相传。






未来生存指南:让人文光辉照亮AI前路





AI的诞生,不是为了取代人们赖以谋生的职业,不是代替人类去创造生活,更不能成为投机分子别有用心的工具!

医疗如此,教育和其他民生产业更是如此。

孔子周游列国时,若将算法模型奉为圭臬,《论语》恐怕会变成“对话技巧优化指南”;

张桂梅校长如果用AI评估学生潜力,华坪女高那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女孩们,早该被系统判定为“升学概率低于5%”的淘汰品。

图片

如果有一天,冷冰冰的AI给你看病,毫无情感的程序对你施教,残酷的算法随时判定你该不该从职场上淘汰……那这个社会,还有什么温度可言?

民生行业,永远不能被AI取代!

医生和老师,必须是有血有肉的人!

AI存在的意义,是协助人类更高效地工作,更愉快地生活,例如上海龙华医院的中医数字化转型:

图片
在龙华医院,患者进入诊室前“AI助手”对患者脉象、舌象、面色等初步诊断,并将信息发送到医生电脑端。

利用AI技术进行远程会诊;对患者的舌象、面象、脉象等信息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传输;对病人的就诊需求进行精准引流,帮助就诊病人迅速在整个名中医团队中精准找到适合的医生……*终目的,是解决大多数医院长期存在的挂号难、候诊时间长、就诊时间短、知名专家资源等就诊难题。

350余年历史的同仁堂,启用了全球只有10台的无人取药机,可以容纳9000台CPU,取药精准度可以达到*!一改过去中医师只能在传统中药匣中人工抓方、配药、取药的低效率,整个过程一分钟之内即可完成。

图片
一台无人取药机的智能取药臂机正在取药

这才是AI该做的事儿,这才是AI诞生的根本目的!所以,请那些鼓吹AI取代一切的人,醒醒吧!别让理性的程序,扼杀了我们的人性!我们需要的是更美好的生活,而不是更冰冷的世界!

免责声明:

1.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“中域教育”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;

2.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,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进群学习
添加老师微信,进学习群共同进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