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黄脸婆”逆袭冷白皮,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医的美白智慧!(附方子)
都说女人三十五岁是道坎,没想到这道坎的界碑竟刻在脸上。
一旦过了35岁,许多女性原本光滑白嫩的肌肤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变得蜡黄而暗淡。
即使用了很多价格不菲的护肤品,但依旧难以掩盖岁月留下的痕迹,面对镜子中逐渐陌生的自己,心中难免涌起一阵无奈与惆怅。
其实,脸黄只是一个相,中医的智慧,就是通过这个相,看到问题的本质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,“女子五七,阳明脉衰,面始焦,发始堕”,这里的阳明脉,就是胃脉。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。
中医认为,人的气色来自于五脏,是五脏六腑的外在表现。“脾属土”,土是黄色,皮肤发黄与脾胃功能的失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女人到了35岁之后,由于胃经的衰退,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如从前,严重的痰湿、垃圾无法充分的代谢出去,浊气不能降下,反而上浮,上逆于头部和面部,颜面上的色泽就会变得暗沉。
一旦胃肠道的消化系统失衡,就会气血生成不足,无法滋养皮肤,就会导致面色枯黄,甚至长斑。
此外,脾主肌肉,脾胃亏虚还会导致脸部皮肤松弛,看上去整个人毫无精神。
另外,现代女性的肝脏,往往比身体更早进入"过劳时代"。现代的女性工作和生活压力大,既要貌美如花,又要赚钱养家,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情绪,长期处在焦虑、抑郁的情况下,就会导致肝气郁结。
肝就像一个血库,这个血库里藏满了血。这些血,在肝气的升发作用下,会升到脸部,滋润面部。肝气郁结会引起气血的瘀滞,表现在皮肤上就是脸色暗黄、不均匀,甚至形成一块块的色斑。
俗话说,一白遮百丑,那有没有什么变白的方法呢?
就变白这件事儿,在以白为美的中国几千年前就被老祖宗研究的明明白白,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白体系。
早在东晋时期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中,就曾提及美白的方法。古代御医经过反复研究论证,拟了各式各样的美白方。从内服到外用,从药膳到面膜,应有尽有。这些方子不仅注重效果,更讲究安全性和持久性。
中医讲究以白养白,所以古代中医开出的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的方子,所用之物都多以白色为主,像白芷、白芨等,其中白茯苓和白附子则是核心中的核心,是*重要的美白药,常用于各种美白方中。
这里推荐几款可以快速去黄的中医美白面膜方子,直接去药房抓就可以,成本也非常低廉,用完后皮肤又白又滑,尽量在晚上使用,想变白的朋友可以一试。
三白面膜
材料:白芷粉1茶匙、白茯苓粉2茶匙、白芨粉1茶匙、芦荟鲜汁、蜂蜜或牛奶适量。
做法:将以上三种粉混和,冬天加蜂蜜适量调和,如果感觉黏就加几滴牛奶。夏天或是超油皮肤就只加牛奶适量调和。每次敷于面部20~30分钟。
美白紧致面膜
材料:白芷18克,白芨18克,藁本18克,白附子18克,蛋清1个,蒸馏水20毫升。
做法: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,混合均匀,加蛋清,如浓稠,加适量蒸馏水调匀,敷于脸部20~30分钟,待敷料8分干时洗净。
美白祛斑面膜
材料:西洋参30克、玫瑰花15克、白芷30克、白茯苓30克、珍珠粉15克。
做法:将材料研成的极细粉末,装瓶备用。每晚取适量用牛奶调成糊状敷面,至八分干时洗净,连用15~20天。
此外,中医的美白更注重内外兼修,从根源上解决肌肤问题。美白不仅仅是表面的涂抹,更是对身体的全面调养。因此,食养在中医美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推荐几款清肝泻火、调理气血的汤粥,让你的皮肤由内而外焕发光彩。
三白汤——美白淡斑
材料:白芍5g、白术5g、白茯苓5g,甘草3g
做法:将所有材料加500毫升的水,浸泡30分钟后,大火煮滚转小火煮约10分钟即可饮用,也可直接代茶饮。
功效:方中白芍养血益阴,可以调理面色萎黄、色斑、无光泽;白术可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延缓衰老;白茯苓健脾利湿、养心安神、袪斑增白。三白汤从调和气血、调理五脏功能入手,从而达到美白乃至祛斑的效果。
薏仁莲子粥——美白除雀斑
原料:薏仁150克,莲子50克,红枣五颗,冰糖15克,冷水1000毫升。
做法:薏仁淘洗干净,用冷水浸泡三个小时,捞出沥干水分。莲子去莲心,用冷水洗净;红枣洗净去核。锅内加入1000毫升冷水,放入薏仁,用旺火烧沸,然后加入莲子、红枣,一起焖煮至熟透,*加入冰糖,熬至成粥状,即可食用。
功效:美白保湿,可消除雀斑、老年斑、蝴蝶斑等。
山药枸杞粥——除色斑
原料:粳米100克,鲜山药50克,枸杞15克,白糖15克,蜂蜜10克,冷水1500毫升。
做法:粳米洗净,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后捞出来,沥干水分。新鲜山药去皮,刮洗干净,切成小丁状待用。枸杞子用温水泡开待用。锅内加入1500毫升冷水,放入粳米、山药、枸杞,用大火烧开,转小火熬制软烂即可,食用时加入白糖和蜂蜜。
功效:补血养颜,消除色斑。
真正的抗衰不是与地心引力对抗,而是学会聆听身体的语言;
不是用化学制剂掩盖岁月痕迹,而是重建内在的生态平衡。
希望大家通过中医的方法,不仅能够改善肌肤的状态,还能调理身体,达到真正的健康美!
免责声明:
1.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“中域教育”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;
2.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,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