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15315322952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课程动态 > 知识分享

"三一七"国医节: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应该遗忘的重要节日!

日期:2025-03-18 来源:中域教育 阅读:630
微信图片_20250316101124.jpg
3月17日——中国中医节


1929年2月,国民政府卫生部通过《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》,试图用行政手段废除中医,引发全国震动。


上海名医陈存仁、谢利恒等人奔走呼号,联络全国281个中医团体,于3月17日在上海总商会召开万人抗议大会,迫使当局收回成命。


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中医命脉,更让"三一七"成为中国国医节的精神坐标。


2017年,《中医药法》正式实施,将中医药发展纳入**战略。


如今,每年3月17日,从北京同仁堂的古法炮制展示,到云南白药的数字博物馆,全球华人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个守护文化基因的特殊节日。



千年传承:中医药的文明演进之路
图片


1. 奠基时期(先秦-汉唐)


《黄帝内经》构建阴阳五行理论体系,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确立辨证论治原则,孙思邈《千金方》收录5300余药方,唐政府设立太医署,开创世界*早的医学院校。


2. 鼎盛时期(宋元明清)


宋代设立"惠民和剂局",首开**药局先河;李时珍耗时27年完成《本草纲目》,收录1892种药物,被达尔文誉为"中国古代百科全书";


图片



清代温病学派兴起,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系统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。


3. 近现代转型


面对西医冲击,施今墨、恽铁樵等大家提出"中医科学化"主张;


1955年,中医研究院(现中国中医科学院)成立;


屠呦呦团队受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启发发现青蒿素,


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实现中医药诺贝尔奖零突破。



护佑苍生:中医药的五大世纪贡献
图片


1. 抗击瘟疫


东汉张仲景亲历伤寒大疫著《伤寒论》,明清吴又可直面鼠疫创"戾气学说"。


2003年非典期间,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调理,病死率仅为1.36%,远低于纯西医调理的4.26%


2. 养生智慧


《黄帝内经》"治未病"思想被WHO采纳为21世纪医学发展方向。太极拳入选人类非遗,八段锦成为航天员太空保健操,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输出全球。


图片


3. 药食同源


从《食疗本草》到现代养生膳,枸杞、山药等300余种食材列入药食同源目录。2023年,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中,中医药概念产品占据23%份额。


4. 生态医疗


针灸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,在183个**推广应用。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,针灸对43种疾病有明确疗效,德国医保每年支出6.5亿欧元用于针灸调理。


5. 科技突破


人工智能辅助舌诊准确率达92%,冷冻电镜揭示针灸镇痛分子机制,组分中药创制技术突破"黑箱"困境。


2023年,中医药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1.2万件。



守护文明:中医药传承的三大攻坚战

图片


1. 道地药材保卫战


建立120个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,推行"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",对冬虫夏草、石斛等濒危物种实施人工繁育。


2025年将建成全球*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。


2. 活态传承工程


实施"岐黄学者"培养计划,建立300个名老中医工作室,利用VR技术保存手法技法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、东阿阿胶炼制技艺等137项传统医药列入**非遗。


3. 国际话语权争夺


ISO发布7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,针灸铜人作为国礼赠予世卫组织。在"一带一路"沿线建立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,推动丹参滴丸完成FDAⅢ期临床试验。



未来已来:中医药的星辰大海

图片


当SpaceX载人飞船配备中医四诊仪,当故宫《清宫医药档案》用区块链存证,当ChatGPT能开个性化膏方,这个走过三千年的医学体系正在书写新传奇。

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青蒿素,从望闻问切到数字孪生,中医药始终在与时俱进中守护人类健康命门。


今日之中国国医节,不仅是纪念先贤的丰碑,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:让阴阳五行对话基因编辑,让君臣佐使携手精准医疗,让古老智慧在科技浪潮中绽放新生。


正如《本草纲目》扉页所书——"虽曰医家小技,实乃王官之守",这既是医者的使命,更是文明的血脉。


免责声明:

1.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“中域教育”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;

2.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,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进群学习
添加老师微信,进学习群共同进步!